【光明论坛】作者:张晓伟(故宫博物院考古部研究馆员)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目前,大型展览《百年守护:从故宫到故宫》正在午门展厅举办。此次展览通过200件价值不可估量的文物和文化文献,讲述了这座文化宫100年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参观展览时指出,故宫博物院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保护故宫、充分发挥故宫功能,事关国家大事,是故宫人民的光荣使命。在新的起点上,故宫博物院必须继承优秀传统,坚持文物属于人民,服务人民,加强文物保护修复,提高文物活化利用水平,确保故宫博物院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和世界了解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重要窗口。在文化财产保护和修复领域,故宫始终走在前列。近年来,文物修复团队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恢复了众多文物的光彩。故宫考古队围绕宫殿建筑地基、城墙及排水设施建筑遗址、文物埋葬地等开展了系统的发掘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例如慈宁宫地区明宫早期基址的发掘填补了空白有关紫禁城建设的历史资料。在龙宗门西侧考古中,紫禁城内发现了元、明、清时期的“三重堆”。东方后院东端地下排水沟的考古,是紫禁城内首次完整发现和解剖明初排水沟遗迹。这些发现为解读故宫地宫的建筑基础和建造技艺提供了时空尺度,同时也帮助修复者和研究人员基于历史真实还原文物文化的原始面貌和使用场景。多学科合作融合的文化财产保护案例,可以满足“加强文化财产保护修复”、保持文化活力的要求。科学保护自然资源。进入新时代,提高文物振兴利用水平,是故宫相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开放空间和文创发展的角度来看,故宫不断扩大开放面积,开辟了龙源阁、古华轩等新空间,推出宫廷文具、故宫动物等文创产品,使传统文化以现代方式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可能。在数字交流和国际交流方面,开通了数字文物图书馆,文化遗产数字化不断推进,“数字故宫”立体网络正在构建。同期举办“故宫与凡尔赛宫”、“历史的邂逅——中国与中国”等国际展览和学术研讨会还举办“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为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故宫考古不仅仅是一次“寻宝”,而是对故宫历史空间的系统探索和解读,也开启了文物复兴利用的新维度。以往,故宫的复兴包括利用数字技术“复制”字画、文物等。餐具、考古把“空间”、“考古地层剖面”、“历史场景”变成了可感知、可互动的“活文物”。例如,故宫根据紫宁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打造了“现场观看+AR”的双重观看空间。地下遗址区保存下来的文物也让游客直观地感受到紫禁城的历史积淀城市。新开幕的“九层以下——故宫遗址考古成果展”将及时向公众展示近五年来的考古成果。未来,现代科技将与其他诸多神器融为一体,在公共展览和遗迹中展示。这种“废墟为展览空间”的模式,打破了废墟、文化物品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让人们从“透过玻璃看文化物品”走向“走进历史遗迹,阅读文明”。展望未来,故宫考古将进一步释放文物活化利用的潜力。从文化创意发展的角度来看,考古学可以提供“新材料”,让考古学从专业领域走进社会生活。在技术应用方面,无人机等现代技术测绘、三维扫描、环境DNA分析等深度融入故宫考古。以更精准、更有文化的方式挖掘遗址不仅可以提取文物信息,还可以建立“数字遗址图书馆”,让人们通过手机“漫游”。 “通过打开遗址,看到出土文物的立体模型,故宫‘地下历史’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资源。在跨界融合方面,将与教育、旅游深度融合,开发‘小考古学家’学习课程以及连接遗址和宫殿的旅游线路,打造边游边学的文化体验,帮助游客了解故宫的‘前世今生’。”故宫博物院,我们的努力不仅是保护文物,更是使它们栩栩如生。故宫考古通过对历史的全面探索,为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文物的振兴和利用注入了精神。未来,当考古与科技、教育、文化创意不断碰撞时,故宫将不仅仅是一座“宝藏”。 “文物宝库”,更是中华文明不断发扬光大、薪火相传的“活博物馆”。每一个遗址都是一本历史的“手册”,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的“代言人”,每一个观赏者都可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守护者和继承人”。这既是紫禁城百年保护的初衷,也是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动力。 “寇明浩”(2025年11月7日,第3页)